-
@ Negation
2023-07-16 20:26:04读陈志武《文明的逻辑》颇有启发,因为他以元视角解构文明和文化。
人人都谈文化、谈历史、谈习俗,也谈文明,但包括文化研究学者在内,一般只描述现象,比如礼制、孝道、家文化、养儿防老、四世同堂、锣鼓迎亲、新婚闹洞房、风水迷信、八字算命等,强调这些文化习俗如何如何,可就是没有太多追问这些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更没有认知到一旦这些文化习俗所解决的问题有了更好的现代解决方式,传统文化的意义可能就不复存在。
实际上很多文化习俗的形成都来源于现实的需要,来源于应对风险的需求。 在古代,宗族,婚姻,礼法,宗教,国家的形成都有着化险的功能。
例如所谓“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子为大“, 都是处于非常现实的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建立的礼法规矩回应了这种需求,是古代中国化险的手段。又例如婚姻背后,借助姻亲网络和血亲网络解决信任问题,其深处以蕴含着化险的逻辑。
在现代,取而代之的是大政府,公司和机构,金融市场以及科学技术,传统文化约定俗成的很多东西不复有了存在的意义。人类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越可靠,文明就越高。文明的高低和人类抗风险的能力高度相关。
风险事件是暴力的主要驱动力,这一结论非常稳健。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缺乏事前避险手段,或者风险发生时没有应对冲击的工具,于是在生存挑战下,一些个体被迫通过暴力求活路;反之,如果人类社会有了事前避险手段或事后应对工具,那就能切断风险到暴力之间的传导机制,使风险事件不再威胁个体与群体的生存,让暴力收益不再高于暴力成本,文明就能胜出。
但是,在当代,抗风险的的责任越来越多地推向政府。长此以往,文明化进程只会延续工业革命以来的趋势——资源与权力更多集中于现代政府之手。这就人为地创造出了新的问题,或者说,本末倒置。法币系统便是这一症结最深刻的写照,资源被浪费,权利被剥夺,人造风险时刻可能袭来。
迄今为止的抗风险机构,都是某种形式的中心化资源和权力集中机构,无论是宗族,宗教,还是大政府,换了个样子但是本质未变。纵观历史,中心化机构权力的过度扩张始终是人类灾难的根源。
欲逆此趋势,唯有将抗风险的能力和资源更多地交还到个人手中。个人应该,也能够做到为自己规避和抵御风险。
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个人权利的保障,人类历史至今还未曾有过。这将是文明更进一步的标志。